产业集群的“麦田守望者”
——马克思主义中心林涛老师
【人物名片】
林涛,男,1979年生,bet36365路检测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已出版专著《产业集群合作行动》等,担任《经济学原理》、《产业经济学》等课程主讲。
记者:首先非常感谢您抽出时间接受我们采访。我们知道,您曾经在北京大学念过书,那么你当时为什么会想到要去北大呢?
林涛:之前我了解到北京大学有一种精神,叫兼容并蓄。我的理解是,你能够在北大结识到更多的人,看到更多的东西,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认识到来自全国的朋友。当时又因为成绩上基本够条件就拼一下考过去了,这是一个很朴实的想法。
记者:那当时在北大有没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经历呢?
林涛:我觉得在北大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北大的老师,这些老师都非常有个性,非常有自己的思想。其中有两件事情给我印象比较深,有一位老师承担了一个项目,甲方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拔高数据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就勇于坚持自己的研究结论。另外一个例子是我博士阶段的导师王缉慈教授,她几乎对于整个中国的产业集群都非常熟悉,讲到哪一个省哪一个地方有什么样的产业,都能够如数家珍。这位老师对自己国土上的产业充满感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促使我后来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原因吧。
记者:那我们有了解到你在北大学的是城市规划,后来你却从事了区域经济那方面的研究,那你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林涛:因为我本科阶段学的是城市规划,然后到硕士博士阶段就转向了经济地理或区域经济,聚焦到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方面。我在学城市规划的时候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去跑,会接触到很多城市及区域的发展问题,比如说在四川某些县区非常穷,很多农牧民生活也非常穷苦。我当时就一直在想着能够用什么来学以致用来帮助他们改变一些生活的条件。后来,我发现经济应该是区域发展当中的一个核心和一个关键的枢纽,所以才花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关注人们怎么样利用一个特色产业来实现脱贫致富。
记者:您对产业集群有持续的关注,它对你来说最大的研究魅力是什么?
林涛:研究魅力的话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个就是产业集群体现为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这应该是整个经济发展或者是产业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它事关产业的竞争力、产业的区域区域竞争力以及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
另外一个是从经济学科的角度上看,产业集群处在微观与宏观之间的中间层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实践应用可能性。产业集群的魅力就是它能够促进产业创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嵌入到区域中去创造它的发展环境,营造它的区域创新体系。
产业集群的研究表明我们应该从区域产业发展的宿命论、决定论中走出来,要关注到激发产业主体的能动作用。产业集群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是一个思考人在产业发展中到底有什么影响的平台,人们应该从要素、区位等决定论中跳出来,思考区域如何发展,产业如何发展,人们如何致富,改善自己生活追求自己幸福。这方面的研究空间十分巨大,也值得当作一个事业来不断探索。
记者:您在这方面的研究有没有一些实质性的成果?
林涛:理论方面,我发展了产业集群合作行动的概念,主要思路是指对经济行为的外部性的源头进行考察。区域发展以及产业集聚之所以能获得企业之外的外部经济,是因为人们共同创造了一个适合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这种外在于企业的利益获得,并不是纯粹的无意获得的。外部获得的源泉,是人们有意识的达成——以产业集群合作行动的方式去不断创造和积累正外部性,消除负外部性。包括企业、协会、政府的不同的主体之间,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去促进一个区域产业的发展。这跟我们以往理论讲的要素禀赋或者是它的历史发展条件、竞争结构等有所不同。合作行动就是强调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区域中的企业、政府等能够把握区域的命运。当然,合作行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立足在对规律性、系统性的深刻把握与创造性组织。另外在实践方面,我一直保持对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密切关注,有幸接触了广东省在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方面的工作,并对广东专业镇研究有一定的积累。
记者:您在微博里有提到您是产业集群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您对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定位?
林涛:因为我觉得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产业集群分布非常之广,涉及到的面也非常之大,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对于民众的创新创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注守望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我的心愿。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我关注集群的发展历程,然后希望集群能发展得更好,这是富民强国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这也是我研究以来一贯的思路和想法,我也希望未来在这个领域能出更多一些相关的成果。所以这“麦田里的守望者”也算是个比喻吧。
记者:我们在你微博上看到有一句话叫“爱曼昆,不爱原理”,为什么您会有这样的看法?
林涛:第一、曼昆先生对于经济学的观察是,协助我们的学生学习用一种归纳总结的方法。他提炼了十个经济学原理,方便大家的学习,所以对于这位大师我们需要持尊重的态度,所以我就说“爱曼昆”。
第二、我怕大家因为是这一个原理而死记硬背,因此我后面写了一句“不爱原理”,并不是说大家在原理方面不去重视,而是怕大家过于执迷于书本。我们需要把原理活化,活化到生活当中。
记者:上学期您让我们每个人准备了一个简单的演讲,然后大家就分享了很多对经济现象的观察,那你觉得这些能带给学生什么吗?
林涛:首先,我想为大家创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能够在学了知识之后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观察。
第二、我想把课堂还给同学们。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单向性的知识性灌输是不合时宜了,我想在形式上更多的变化,这样能唤起学生更多的主动性。
第三、我还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来激发大家的研究兴趣。我一直在鼓励大家以自己的观察为契机去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视野,我也是希望大家在这个课程当中不要单纯学书本中的东西,而是用你学到的去观察去开辟自己的学术道路。而这样的锻炼不能等到大四才开始,从大一入学,我们就要大力提倡。
记者:那你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了解到学生的一些很有趣的话题?
林涛:学生都非常有意思,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几类题目:一种是关于自己创业的类型,如卖花、卖卡、才艺表演、经营小型咖啡店等,这些是跟社会创业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第二种是对最新的经济现象的观察,比如说很多同学对3D打印技术、智能家电、余额宝或者是互联网P2P金融这方面的有自己的观察。还有的同学就是结合了自己的生活兴趣,比如说有些同学喜欢看韩剧,有些同学喜欢看动漫等,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分享。在这些分享的过程当中,我们就把大家都感兴趣的方面纳入到课程中。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补充的过程,我也能借此机会了解同学们的所思所想,更好地教学相长。我深信同学们是非常具有创造力的,我们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大家展现自己。
记者:这个课程会给同学们带来实践性的东西吗?
林涛:经济学跟生活关系密切,我鼓励大家多了解跟经济学有关的现象,比如说在课程中我会介绍并请大家去看广州周边的跟经济有关的事物,例如广州开创海上丝绸之路的古码头、遍布全城的各类型的专业市场、以及珠三角周边如顺德的家电、家具花卉等一些集群。因为我们现在的课程主要还是以课堂授课为主,我的设想是让大家在课余的时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去多看看、多走走。还有一个设想就是希望大家能结合我们的创业或者其他经营方面的一些活动,把我们的供需原理、对价格的分析之类的知识用到这方面去,也希望大家能把相关的经验带回课堂分享。
记者:很多老师原先都是在公司或者企业工作过后来当了老师,您觉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呢?
林涛:有一些老师在其他单位工作的,会受制于工作需要,相对地缺乏自由,老师职业在思想、研究自由有更大的空间。这种选择可能也跟性格或者个人的发展规划有关。不过现在当老师也不容易,比如说科研考核的一些东西,现在也有很多人在批判所谓的学术GDP。我蛮享受现在的生活的,每天在图书馆出没,看看书,做做研究,讲讲课,其实跟同学们接触还是挺好的。我比较喜欢这样的生活。
记者:正如您所说的一样,很多老师学生都缺少一种“甘坐冷板凳”做研究的这样一种精神,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林涛:这确实是社会的一种思潮了,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物质化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思潮,大家非常关注自己个人的利益,关注于经济方面的收入。我希望我们同学也好,研究者也好,都要有自己的一种信念或理想的追求。比如我们除了关心自己,还可以关心到我们所生活的社区,关心到我们整个的国家,一个区域等等,这些都是对我们自己的格局和视野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的。
我相信我们都应该有一种独立的精神,一种创造性地发光发热的愿望,一种坚持自己研究兴趣的执着。假如我们在研究当中的格式不够规范的话,还可以刻苦学习改进;假如我们的研究方法没有完全掌握的话,我们还可以继续探索分析。如果资料和调研不充分的话,我们可以再进行补充。但如果大家丢了自己的研究理想和研究兴趣的话,就再也捡不回来了。
记者:有的同学在考虑要不要现在找一些项目来做,那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呢?
林涛:我的一个建议就是要以学习为主,要学有余力才去参加项目。第二个就是我们对项目要有所选择,不要每个项目都参加,不要做得过多过滥。你要认可这个项目对我本身能力的一种提升。我们参加是为了学习一种方法,学习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单纯地看重它的一些报酬。我也是建议大家适当地接触一些应用性的项目,它毕竟是接触社会了解现实的一个渠道,也是拓展未来研究空间、准备就业的一种很好的锻炼。
记者:您刚才提到我们应该关心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话题,那最近有一个热点话题就是有一位中学老师的辞职信内容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那您对这种选择是怎么看的?
林涛:这样选择背后代表的是一种对自由的向往,那位老师希望到一个更好的环境开拓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人生,这一点上我是支持她去探索的。然后我想提一个建议,当我们从事某一行业的时候,如果你确信这个是你喜欢的行业,那么你就要有一种长期的执着的精神在这里。要成为行业里的领头人物,是需要长期性的关注的,不是说三天两头就可以完成的。那这时候可能就会有一个矛盾,一方面我们希望体验更多视野更广,另一个方面,我们又希望我们能在某一方面能够更专精。视野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更多更广泛的学习。在专注这一方面,希望大家从现在,从入学开始就关注一些研究性课题、研究视野、方法等等。这些对于我们将来的发展都是有帮助的。总之,无论做什么,都请认真。如果想好了要去看世界,那就出发吧!
(撰稿:林婷、张景铖 审稿:张晓娜)